《回到明朝做闽王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书包中文网sbzww.com

颁发完奖状,朱植又对所有学生说了一些鼓励他们的话,说的他们眼含热泪以后,便离开了小院。

这些学生本质是大明第一批受到新式教育的人,教育最后的结果好不好,朱植不敢打包票,但受到教育总比不受教育强,并且这些学生收到的教育与其他人是不同的,所以他们拿他们学的这一套去大明的其他地方,肯定会处处碰壁,这也在客观上保证了这些人必须在朱植的地盘做事,才会受到重视。

而且他们是朱植从小养到大的,这些人从心理上,对朱植的亲近感会高,所以在朱植眼里,这些孩子未来还是相当可靠的伙伴。

唯一遗憾的是,随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,王府中除了朱植,其他人应该很难再教授他们,这会使得他们学习的进度变得迟缓。

朱植在东番急需像他们这样的人才,若是影响了后续的人才培养计划,则会延缓东番的发展速度。

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朱植思考了很久,才决定从外部招揽一些人才过来。

朱植所知道的大明科学家全不是明初时代的人,所以对于招募谁也是一头雾水,他也只能把求贤令发布出去,主要的招募的人才范围是工技人才、算术人才、农学专家、天文专家、医学专家等。

对于这份求贤令的撰写,朱植写的特别慎重,这类有本领的人,其脾气秉性肯定是大的,若是他们求财求官,最好的去处肯定是朝廷,而不是福建东番,所以朱植能招募的,也就只有那些不愿意当官的人才。

朱植也不可能学着刘备,去三顾茅庐,所以他能做的只有把求贤令写的真切一些,实的事情要说,虚的理想也要说。

朱植在求贤令上,主要写了三点。

第一,特地说明这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。

这些技术在一些朝廷人的眼里,就是奇技淫巧,所以才导致这些游散在外的人不愿意出仕,而朱植特别强调这一点,就是为了打消这些人的疑虑,让他们认为来到自己这里会受到重视。

第二,讲述培养科学人才和教育的重要性。

朱植在求贤令上说,想要开发南方,光靠德行教化是一定不够的,还要培养出更多特殊能力的人才。如果这些人不愿意进王府出仕当差,那朱植可以出资,建立一所综合性学堂,他们到来之后,可以到学堂里教书,并且这所学堂里的所有开销,全部由王府支出。

第三,专门用一些篇幅介绍工具的重要性。

这些科学人才比谁都明白,工具的重要性,他们在进行各种研究时,肯定会遇上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没有专业工具而无法解决。

朱植在求贤令中举了几个特别的例子,一是产夹,二是温度计,三是卷尺,四是凹凸镜,这些工具的应用非常广泛,除了产夹,其他的可以说各行各业都能运用到。

朱植只说了这些工具的作用,并没有说这些工具是什么样子的,这也是为了留个悬念,用来吸引这些人才前来福建的欲望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蓝星散修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书包中文网sbzw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历史小说推荐阅读 More+
我在现代留过学

我在现代留过学

要离刺荆轲
所谓天子者,父天母地,为天之子!或曰:天子做民父母,以为天下王!而朕,曾为天子!承六世之余烈,邵述先帝之志。鞭西贼而惩旧党,所能必为,所伐必克,扫皇宋百年之积弊,使天威远畅,丑氐震叠!奈何天不假年,英年早逝!幸上苍哀怜,使朕于九百年后重活,留学于现代之世,经历科学之盛!如今!朕留学归来,重归少年。三尺长剑在手,问尔群臣:何日缚得苍龙?
历史 连载 402万字
晋末长剑

晋末长剑

孤独麦客
正如唐代诗人徐夤在《两晋》诗中所写的那般:“三世深谋启帝基,可怜孀妇与孤儿。罪归成济皇天恨,戈犯明君万古悲。”西晋得国不正,犯了太多错误,继承了东汉、三国以来的种种弊端。到了晋末,已经积重难返,亟待重新构建帝国的价值观及统治体系。但是“谁知高鼻能知数,竞向中原簸战旗”,历史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。自作孽,不可活。穿越者来到逐渐崩溃的西晋末年,他所能做的是——先活下来。
历史 连载 464万字
神话版三国

神话版三国

坟土荒草
历史 连载 3272万字
玄天宗修行记事

玄天宗修行记事

枯泽
生在修真界玄门第一大宗玄天宗领地父母都是宗门弟子这算什么?这不就是相当于投胎清华学区房,爹妈还是校职工?Easy模式开启,人生还不随她浪!
历史 连载 10万字
嫁给鳏夫

嫁给鳏夫

一鸟嘤鸣
晋江vip2018-03-22完结总书评数1299当前被收藏数4142小村里清纯善良的阿薇,嫁给了独居深山的鳏夫。高冷艺术宅vs萌甜暖妹子内容标签布衣生活种田文甜文主角阿薇,范辰轩┃配角┃其它
历史 连载 30万字
晚明海枭

晚明海枭

朱楼醉茶
明末什么最重要?钱财!有钱才能爆兵,有兵才能争霸。所以林海早早就确立了目标,先垄断马六甲海峡以东的海贸,再殄灭建虏、扫清流寇,捎带手在东瀛南洋搞搞殖民。当然,还要把半截入土的大明埋了,新的帝国就建立在晚明的坟场上,充分吸收这具腐朽躯体中所蕴含的养分。商帮行会、市镇经济、侈丽风俗、市井文化……当晚明社会的这一切和具有海洋基因的新生政权相结合,这将是一个不一样的帝国。
历史 连载 42万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