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. 河东狮吼
书包中文网【sbzww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和苏轼一起房车旅行的日子》最新章节。
往南行过了麻城,苏轼要去岐亭拜访他的朋友陈慥。
-
“拜访陈慥!”
温暖的房车里,谢运煮了两杯红豆奶茶,端着马克杯走到沙发卡座旁,递给苏轼一杯。
苏轼接过杯子,点点头,“怎么了?你好像很惊讶。”
谢运连忙掩饰着在对方坐下,“没有,只是这个名字比较耳熟。”
陈慥,字季常,也就是传说中的陈季常。
河东狮吼的典故就是出自他,因为苏轼这个损友,他怕老婆的名声得以名留青史......
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,陈慥多次帮助过苏轼,是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好朋友之一。
苏轼端起马克杯,轻轻尝了一口奶茶,“陈季常的父亲,是我曾任职凤翔府签判时的长官□□亮,他是陈老最小的儿子,因为我们年纪相仿,我在凤翔府的时候就和季常相识了,但我在凤翔府时和他父亲关系不好......”
苏轼叹了口气,他两眼露出怅惘的神色,陷入了深深的回忆,“当时我刚入官场,年少气盛,又刚刚在会试,殿试,制科考试一路顺遂,被周围人吹捧得洋洋自得,和凤翔府的其他官员相处时,难免恃才傲物,盛气凌人。”
“现在想来,当时真是又自负又自傲......陈父可能是为了杀杀我锋芒毕露的锐气吧,一本奏章参上九重,说我懈怠公务,蔑视同僚,哈哈......”
苏轼捧着马克杯笑起来,谢运也跟着笑。
苏轼道,“让初出茅庐的我领略到的官场的危险,当时不仅被罚了俸禄,还在为官履历上记了不大好看的一笔。”
谢运隐隐记得史料上有这么一回事,但具体已经记不清了,只能听苏轼讲。
苏轼道,“当时我很生气,觉得陈父是个顽固不化的老古板,所以特别讨厌他,后来在嘉佑八年的时候,陈老奉旨修建凌虚观台,没想到他竟然邀请我为楼台写记。”
说道这里,苏轼似乎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,嘴角浮现一抹笑意,“当时身为下属的我虽然应承了下来这件事,但在为凌虚台写记的时候,因为想起了陈父的各种尖酸刻薄,就想借此机会骂他。”
苏轼说道这里,谢运也想起了这段典故。
《凌虚台记》,这篇文章后来因为流畅洒脱,一气呵成的超凡文采流传于后世,同时苏轼暗讽□□亮的事也因此流传。
谢运知道,苏轼当时二十岁出头,已经名声大噪,年少成名加上连续几场考试都很顺利,他又才华横溢,名声在外,所以非常桀骜自负,陈季常的父亲表面打压苏轼,实际是有意磋磨苏轼的锐气。
这对苏轼后来的性格,在官场上的行事风格和修养有了很大的影响,苏轼在后来的官场生活中也不再像刚入官场时一样矜骄自许,目无下尘。
苏轼如今时隔多年,显然也明白了陈父的用心,感慨地道,“陈老算得上是我的良师了,要不是他,我说不定会在官场上栽多少跟头呢,估计都挨不到乌台案。”
他想了想,有补充道,“但除了范公……”
-
光州距离岐亭不过一百二十公里左右,在交通发达的现代世界,开车上高速不到两小时就能到达。
但宋朝的路况要更复杂一些,且古代的官道虽然平整宽阔,比起现代的高速公路来还是差很多,房车大概走了三个小时,终于在天将入暮时赶到了岐亭。
陈慥的宅邸位于岐亭山上,谢运把房车停在山脚下,和苏轼两人把冰箱里面新补上的几瓶葡萄酒,和两根没来得急吃的火腿带上作为登门礼物,便一起上山来到陈慥家门口。
这是一座由白墙黛瓦圈起来的宅邸,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硬山氏的建筑房顶。
日暮时分,绛红的冬云垒在西面山脊处,太阳已经落山,沉在天边的云彩像刚冷却的烙铁般灰暗中带着殷红。
昏暗的暮色中,眼前这座独自坐落在山腰的宅邸,廊檐,屋脊,波浪样式的围墙,都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错落有致。
两人来到大门前,苏轼敲了下门,便听门“知呀”一声,打开一条小缝。
门没锁,虚掩着。
苏轼便毫不客气地推门而入,像是回到自己家一样大摇大摆走进去。
“季常,我来看你啦!”
进门后是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,两边种着翠竹,花草,矮冬青,墙边还有两株红梅,都被雪压着红的,绿的,白的点缀着这方小院生气盎然。
石板路的尽头是一栋硬山房,看上去应该是待客用的正堂,但里面空荡荡的没有人。
苏轼提着几瓶果酒,跟猴王出山一样,径直就跳进屋里去。
谢运跟在他身后。
两人走到正屋廊下,往里面看了一眼,发现屋里果然没人,苏轼又朝长廊另一边看去。
只见长廊往右边一折,连着后面的另一栋房子,那房子里,从窗口透出暖黄色的烛光,里面隐隐有人影闪动。
苏轼又顺着游廊,往右边的房子里走。
谢运发现他走得鬼鬼祟祟的,有些不解,“你为什么这么走路啊?”
苏轼头也不回,直盯着右面的屋子,回答道,“我打算给陈季常一个惊喜。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天才一秒记住【书包中文网】地址:sbzww.com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